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时空弦,(https://xueqiu.com/5944641770/339974578)
当微信不再增长,腾讯还能靠什么再撑十年?开篇金句:微信不是腾讯的底牌,而是它的天花板。
一|微信停滞,是腾讯整个商业逻辑的断裂点2024年初,一组数据在腾讯内部悄然流传:
微信日活13.3亿,已连续4个季度增长趋零;打开频次下滑3.2%,用户平均停留时长降低5分钟;微信支付用户增长转负,95后Z世代用户流失率高达17%;群聊中“免打扰”比例突破60%,朋友圈互动下降超30%。
表面平静无波,实则冰面已裂。
腾讯不会承认这一点,因为微信就像它最后的遮羞布。
但真正的问题是:微信不再增长,腾讯整个帝国都会失去重力中心。
二|腾讯是一家“微信依赖型公司”腾讯到底靠什么赚钱?
广告业务,有70%依附于微信(朋友圈广告、公众号流量、视频号);金融支付,有90%的交易场景来自微信(扫码、红包、转账);企业服务,小程序、电商、企业微信,全都挂在微信生态树上;新内容产品,从视频号到看一看,从来没有“微信外独立生存能力”。
如果微信的流量池开始干涸,腾讯所有业务就像城堡下陷的沙土,一块一块塌陷。
腾讯最怕的,不是抖音、小红书崛起;
腾讯最怕的,是微信不动了。
三|年轻用户正在悄悄“放弃微信”这一届年轻人,还用微信,但他们早已不爱它:
社交场景转向小众社群与兴趣内容,微信的“熟人”逻辑已被抖音、Soul、B站打碎;信息获取不再靠公众号,而是小红书、视频号、知乎;消费冲动源头不再是“朋友圈晒图”,而是“内容种草引导”;表达欲不再满足于微信的“对话框”,而是更开放多元的平台语言。
微信看似活跃,但它已成为新世代的“社交基础设施”——而不是“社交目的地”。
年轻人需要的是表达感、参与感、沉浸感、发现感;
微信只提供工具感、安全感和路径依赖感。
这就是裂痕。
四|微信无法带腾讯穿越AI时代当AI时代来临,所有公司都面临同一个问题:
你能不能提供一个“新场景”?
微信不能。
为什么?
它是一个“封闭式容器”,而AI需要的是“开放互动场域”;微信的使用习惯已固化,难以再加入“新交互方式”;微信用户对AI没有天然期待,它不是AI原生土壤。
腾讯做了混元大模型、SaaS工具、AI助理、搜索对话框,但没一个能真正“打开微信之外的新可能”。
你问:为什么微信没有“AI场景”?
因为它是“旧场景的极致工程化”——而不是“新场景的创造性基础”。
微信已经老了,老到只能承接过去,无法想象未来。
五|没有微信,腾讯还能靠什么续命?腾讯当然还有别的板块,但都不堪重负:
游戏:《王者荣耀》《吃鸡》生命周期将尽;新游频频折戟,《元梦之星》上线即疲软;国内政策收紧,海外增长缓慢;网易、米哈游、新兴厂商挤压加剧。
游戏不再是铁饭碗,而变成高压锅。
投资:美团市值缩水,快手/B站/知乎全面折价;拼多多“去腾讯化”成功,生态协同断裂;投资回报大幅缩水,收购换不到战略增量。
投资不再是护航,而成拖累。
AI/云:腾讯云被阿里云、百度智能云压制;混元模型迟迟无爆款落地,缺少标杆场景;AI语境里,腾讯“工具逻辑”难以变成“智能产品”。
AI不是它的舞台,而是它的照妖镜。
六|一个更可怕的问题:腾讯的组织,已丧失“破局能力”你看马化腾最近几年讲的话:
“我们要做轻组织,向字节学习”;“不能再等张小龙发明下一个微信了”;“视频号是重要战略产品”;“AI我们不能缺席,但要稳打稳扎”;
听上去很理性,但细思极恐:
这些话,充满保守、迟疑、试探、防守、体系修补,毫无破局、冒险、造梦、颠覆。
腾讯的管理层已经把公司当成“老年帝国”管理,而不是“少年公司”运营。
这才是腾讯真正的宿命症状:
不缺资源,但缺破坏力;不缺人才,但缺犯错勇气;不缺流量,但缺未来叙事。
结语金句:腾讯的尽头,不是它不再赚钱,而是它不再敢犯错。
微信停滞,只是症状;整个腾讯的“保守心智结构”,才是病因。
$腾讯控股(00700)$ $恒生指数(HKHSI)$ $上证指数(SH000001)$